关注我们
听过奥运会、世博会
那么,你知道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吗?
一起来看看消费者们怎么说!
👇👇👇
由商务部、上海市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于11月5日至10日在国家会展中心(上海)举办。一些消费者在被随访中问了相同的一个问题:你知道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吗?
1
受访者:陈锐军
年龄:35岁
居住地:广东东莞
工作:事业单位
你说的是即将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?听说过。我在新闻里看到,习近平主席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到过。
我第一次接触进口商品应该是上世纪90年代。那时候去香港还没有自由行,我们申请了探亲签证。去香港主要买些日用品,比如衣服、日用品,电器。我记得买的比较贵的一样东西是卡带式录音机,乐声,日本牌子,其实就是松下,后来还买过乐声的电视机。我和父母每次去香港都是大包小包往回扛。
2000年前后,广州的一些大商场也开始销售进口商品,我们家在这些商场里买过服装、食品、日用品。对了,还有奶粉,我读书的时候,家人为了给我补充营养,特意给我买了香港产的雀巢奶粉。
大学毕业以后,我开始网上购物,最早上一些国内的购物网站,后来国外的购物网站也推出了中文页面,就开始选择直邮。刚开始的时候,进口商品从下单到收货需要花一个月以上,后来这些电商在国内设立了保税仓库,几天就到货了。
我上过美国的一个手表网站,有中文页面,下单后有两种选择,一是选择从美国直接邮寄到家,另一种是可以免费邮寄到他们在香港的门店,由消费者自取。我选择到香港自取,比直邮便宜不少。我现在一般隔几个月就去一次香港,度个周末,顺便买点进口商品,有了小宝贝之后,经常去香港买一些进口奶粉。
我小时候去香港的时候,觉得香港商品琳琅满目,但现在我们这里也不差,如果以后关税再下降一些,我就不必特意跑去香港了。
2
受访者:吕薇
年龄:34岁
居住地:黑龙江哈尔滨
工作:证券公司
刚听说。我是从经常逛的一个购物平台上了解到的,他们正在做一个有关进口博览会的调查。
我从2015年底怀孕开始陆续 “囤货”,我们家有三个房间,有一个房间专门用来“囤”我买的各种进口商品。
我最早关注进口商品是从亚马逊、天猫国际开始,买的最多的商品是小朋友的辅食、奶粉、玩具、英文绘本。荷兰诺优能奶粉原价120多一罐,双十一的时候,6罐奶粉卖540元,还额外送100元代金卡,非常划算。
我买过最贵的进口商品是马来西亚的燕窝,当时听说孕妇吃了燕窝对小朋友皮肤好,就买了300克左右,当时的售价是每100克3000元左右。吃了以后效果如何?不知道啊,但至少我在吃的时候很开心。
我干过最大胆的一次是在众筹网站上看到,花100元可以承包1平方米西班牙的橄榄地,每年送一升橄榄油,送一辈子。当时觉得怎么还有这种好事,不是骗子吧?但转念一想,也就100元,试一试吧。到现在为止我已经拿了3次橄榄油,100元算是回本了。
我买进口商品不是因为它是进口商品,而是因为性价比高,品质比较信得过。未来我究竟会更倾向于购买进口商品还是国产商品,完全看商品本身。
3
受访者:罗先生
年龄:64岁
居住地:上海徐汇区
工作:退休
不晓得,我和老伴刚刚从日本探亲回来,还没来得及关注国内新闻。
这次去日本是帮我女儿带孩子。我感觉相同品牌的产品,日本和国内的价格基本上差不多,但蔬菜、水果比我们贵很多,两颗青菜要卖138日元,相当于人民币10元,我给外孙买了3颗枇杷,花了人民币24元。
但有一点感觉比较深,我看到他们的超市很干净,生鲜食品的质量是一流的,牛奶、肉这样的商品,当天一定要卖掉,快过期了就马上打折卖,所以我买他们的食品感觉很放心。
我和太太算是出国比较多的,基本上每年都出国,所以现在出国不太带东西了,在国内买也很方便。2001年我第一次公派出国,给我太太在法国老佛爷买过一块浪琴的手表,大概是人民币6000多,那时候感觉这个价格还是比国内买要便宜很多,款式也比较新。但后来我女儿在美国第五大道买过一块欧米茄手表,3万左右,买回来发现价格和国内没差多少。我没在日本买过电饭锅、马桶盖,因为产品介绍是日文,我看不懂,我家的电饭锅就是在东方商厦买的。
以前我们要买一些质量好的牛排,要特意去麦德龙、久光百货,现在到家门口的绿地进口超市也能买得到。不过,日本超市里的进口产品,比他们本国生产的东西要便宜,我们这是正好相反,进口商品贵。
我想问问,进口博览会开了以后,进口商品的种类会更多,价格会更便宜吗?我们家算条件还可以的,所以买得起进口商品,但像我的姐姐和妹妹,家庭条件一般一,买这些东西恐怕会觉得有点贵。
4
受访者:张小姐
年龄:20岁
居住地:上海徐汇
美国布朗大学大二学生
知道,听我妈妈说过。
我自己在国内购买的进口商品主要是意大利面和面酱、日本的咖喱……基本上都是吃的。其他大件商品都是我爸妈买的,我不知道。
我小时候住在徐家汇附近,经常去港汇买进口商品,但是现在搬到龙华中路附近以后,发现这里开了好多进口超市,我家附近就有三家。
我感觉现在在国内买进口商品比在美国还要方便。我在美国购物最常去的是我们学校边上的一个有机超市,主要销售的是美国生产的商品,其他国家的东西很少。但在中国的进口超市里,各个国家的各种商品都有。
在美国,如果要买中国的食品,比如老干妈,只能在华人超市里才买得到,而且价格超级贵。我们要买中国的东西,就去网上买,现在有一个专门针对亚洲学生的网站,价格稍微便宜一些,但还是比国内贵不少。
5
受访者:于奇楠
年龄:35岁
居住地:上海闵行
工作:互联网公司庄游创始人
知道。我是从市工商联听说进口博览会要举办的消息,我本来就是做外贸的,对这个展览很感兴趣,也想参与。
我是进口商品的重度用户,平时很喜欢逛一些境外的购物网站。因为工作关系,我对如何购买进口商品比较了解,也能找到海外的朋友帮忙运输,但总体感觉还是有些困难。
2013年家里装修,我买过一些进口家具。我在网上看中了一款英国的桌子,设计非常特别,平时是一张普通的桌子,打开之后可以变成台球桌,我很喜欢,也想了各种办法要把它运回来,但最后还是没买成。因为不可预知的因素太多了,算了一下,光这张桌子,就需要支付运输费用3000多欧元,而且运输方不保证产品完整。也有成功的案例,我在网上购买了丹麦产的一款榫卯结构的茶几,从付款、生产、快递,一共历时3个月,算下来物流费用加各种税费占了总支出的50%,还好总费用在我的心理价位之内。
我期待进口博览会成功举办之后,我们在国内购买进口商品可以更便宜一些,品类可以更丰富一些。我做这一行,知道欧洲商品的价格和运到国内之后的售价,基本上要相差4-5倍左右。一瓶在欧洲售价为2欧的酒,在这里要卖到人民币100多元。我希望以后能做到中欧同价,降价并非不可能,我觉得一是通过做大规模,二是增强通关效率。
采访中我们了解到
普通消费者对于进口博览会的认知度较高
并且他们对进口博览会的影响力充满期待
已经将进口博览会与对美好生活的积极向往
联系在一起
交流中我们发现
每一个受访者都在讲述着同一个故事
他们对于商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
“消费升级”已经化身成为了新的时代背景
在近18年,进口食品在上海发生了4次明显的飞跃。
2000年时,上海一共只有以百盛为主的三家进口食品商店,销售的产品主要以预包装食品为主,几乎没有生鲜类食品;
2005年以后,以久光进口食品超市为代表的商业机构的出现,预示着人们对于进口商品质量要求的提升;
2010年开始,进口食品商店数量迅速增加,并逐渐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扩张;
2016年以后,上海的消费者更注重进口生鲜等刚需商品,对品质要求越来越高,一个明显的变化是,进口食品超市的客单价在不断上升,进口生鲜商品从冻品向活鲜转变。
进口食品只是进口商品中的一个门类,但是这“一滴水”却折射出了我们经济发展的质量。
——上海绿地商业国际
采购部副总监金璐
未来,人们的生活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?
我们拭目以待!
来源:上观新闻